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7:35 点击次数:140
有些时候,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,让人不禁怀疑某人是否真的患有抑郁症,还是只是在假装抑郁。
比如,孩子突然说自己抑郁了,不想去上学,作为父母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担忧:
孩子是真的生病了,还是只是在逃避学校的压力?
如果是真的,没有及时重视会耽误治疗,进一步导致病情加重;
如果是假装的,带去看病会不会真的被当成抑郁症来治,误食抑郁药物?
那么,抑郁症真的可以假装出来的吗?
01
抑郁症是装出来的?
4点可辨真伪
需要明确的是,抑郁症并非是一种可以通过简单的模仿或伪装就能达到的情感状态。
展开剩余82%因为,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,其主要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。
伴随着持续的悲伤、疲劳、食欲改变、自我价值感下降、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一系列症状;
有的患者还可能存在自伤自杀行为,甚至会伴有妄想、幻觉等精神疾病性症状。
这些症状通常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,并显著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、工作和学习。
① 神情变化
抑郁症往往对个体的睡眠质量具有显著影响,容易长期遭受失眠、早醒、多梦等困扰。
因此,从一般观察角度而言,患有抑郁症的人群,其外在神情表现常常包括脸色憔悴、精神萎靡、双目无神等特征。
② 躯体变化
抑郁症患者内心的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,不仅深刻影响着心理状态,也在无形中塑造着身体语言和躯体姿态。
容易表现出弯腰驼背、垂头丧气的姿态,肢体动作也显得拘谨而缺乏活力,这种持续的疲劳感,即使经过长时间的休息也难以恢复活力。
这些身体的变化,是常人无法轻易伪装的。
③ 行为变化
抑郁症可能会导致个体产生社交回避倾向,不喜与人群接触。
情绪低落时,周围的一切包括曾经热爱的事物都显得索然无味。
因此,患者可能长时间沉浸在睡眠中,或过度依赖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来消磨时间。
④ 认知变化
抑郁症会对脑区功能产生显著影响,脑子就像停摆的闹钟一样无法转动,很难理清思路。
往往表现为对外界的应答速度变得迟缓,偶尔说出的话也是断续、无逻辑的。
并且言语间不可避免地透漏出负面认知,对事物的看法倾向于片面和悲观,无法看见积极部分,只会往坏处想。
(*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因人而异,如果大家怀疑自己有抑郁症,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检查,切勿自行诊断。)
02
为什么很容易出现
抑郁症是装出来的误解?
在现实生活中,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视为软弱的象征或是过于情绪化的表现,抑郁症更是常常被扯上懒惰、矫情等标签。
这种误解的根源有很多,但主要是2点:
① 认知偏差
大部分人对于专业医学知识的了解往往存在局限,尤其当谈及抑郁症这一心理疾病时,人们更多依赖于网络上的信息来形成初步的认知。
然而,这种信息获取的方式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,导致部分人对抑郁症的认知产生偏差。
比如,错误地认为,抑郁症仅仅是一种心情的低落,只要休息一会儿就能自行恢复。
实则不然,以高功能抑郁症为例,这类患者虽能在社交和工作中维持正常的状态,甚至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,但内心却深受抑郁症的困扰。
旁人或许很难理解,明明看起来挺正常的怎么会抑郁呢?会不会是装的?
②刻板印象
在现实生活中,也确实存在小部分人群,因为各式各样的理由,将自己伪装成一名抑郁症患者。
比如,有的人因学业压力过大,感到无法承受而选择假装生病,以此来逃避现实的压力;
有的人则因为父母常年忙碌,缺乏关爱与陪伴,而试图通过假装生病来获取更多的爱与关心。
这些个案的存在,让少部分人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——抑郁症不过是一种伪装,是某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故意表现出来的。
并且,人们容易将这种偏颇的猜想,放在真正罹患抑郁症的群体身上。
写在最后
重庆九五医院专家提醒,真正的抑郁症并不是装出来的,而装出来的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抑郁症。
所以,不要装生病。生病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不妨尝试用正确方法向外表达诉求。
生病的朋友,也不要装没事。真正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,需要帮助时要勇敢说出来。
当我们面对可能患有抑郁症的人时,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猜测他们是否在假装,而是去理解和支持他。
发布于:重庆市下一篇:没有了